重複

近來興起了填色書,在小商場看到,街邊玩具舖看到,而且不同語言的也有,甚至有人在外地購入,看來已經席捲東南亞。面書上自不然有朋友分享些填好的作品。阿綠當然也興致勃勃的買入並開始填色。

究竟《秘密花園》這種填色書有甚麼魔法呢?為甚麼有人稱《秘》為「治癒系」?我跟阿綠說起《秘密花園》時,說到doodle  及zentangle 這一類的繪畫方法。當我訴說小時候也不時無目的畫些線條,然後重重複複,並以為自己好醒時,阿綠說其實她也曾畫過。雖然填色跟doodle相異很大,但我想兩者都包含了「重複,然後忘記」的快樂(當然,不這樣說恐怕也寫不下了)。

生活中難免有躁動的時刻:寫論文時苦無頭緒的時候、工作中碰到未有答案的難題、放工後疲累但卻被各種廣告轟炸、又或是等待成績單或結果。浮躁、焦慮等甚或哀傷低沉時,寄情在重複的事情中忘掉自我可能是種解救。專注游泳的每個動作,手撥腳踢,感受水流過稍熱的面,然後再次重複,嘗試保持一樣的動作。填色或許有更多的變化,但也是某種程度的重複,筆尖在紙上來回,把相同形狀的花填上不同的顏色。顏色筆短了鈍了便拿去刨成尖,再畫又鈍,又再刨。重複中忘掉不快甚至自我,剩下的只有當時的動作。

John Adams Harmonielehre 某段
當然,重複也不一定限於以上形式。在不能靜下來的時候,我會聽簡約主義的音樂。興起於60年代,當時是 avant-garde,現時已經不太前衛了,在許多大眾化的地方都可以聽到。比較「極端」的簡約主義作曲家,可以寫出極「沉悶」的作品,沒有突出的旋律,甚為穩定的節奏,可能一段比較長時間後才轉換節奏及速度,實驗性強的作品更歷時以小時計,例如 Philip Glass 的歌劇Einstein on the Beach 便約5小時,間奏音樂叫做 Knee Play,讓觀眾在間場活動一下膝蓋。

60年代簡約主義音樂誕生的部份原因是回應12音列,但放置在21世紀大城市如香港亦是很好的回應。資訊爆炸後的轟炸,工作以外不斷接收消費的明示及暗示,當然還有為生計奔波擔憂。如果我們還有能力及時間聽這種重複的音樂,安靜下來,或許生活不會太悲慘。有了 Youtube後這些錄音很容易聽到,但我們也快要墮進連聽音樂放空的時間也沒有的生活,而且城中有人物質上無法負擔聽這種音樂,或者根本未能接觸到這種文化資訊。

不是要把簡約主義音樂、運動或填色變成美好生活或高尚的標準,否則變成有錢人的玩意,對無產的人做成壓迫。只是生活中的一點反省,希望能為大家帶來多一條通往平靜的路。

P.S. 阿綠已經脫期好久,大概是填色的緣故?


NewerStories OlderStories 首頁

0 意見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