再說一下聲部,之前巴赫的前奏曲可能比較嚇人,今天找來日本流行樂團東京事變的<雨天決行>來說一下。 敲擊、人聲獨奏及貝斯帶頭,然後再加入和聲,隨後再有鋼琴及結他,可以細心留意貝斯的節奏型態是一樣的。鋼琴敲擊性的和弦提供了一種音樂向前的動力,也可能是雨天的象徵。中段氣氛變得比較熱鬧,和聲也出現得多了,最後複歸平淡完結。因為各樂器大致都有固定的音型,所以能辨認各個聲部,如果每次聽此曲的時候,都只集中一種樂器,都可能是樂趣,也是一首歌的可聽性的元素。 事實上,一直都覺得東京事變的音樂都是很喧鬧很繽紛,充滿色彩。除了爵士樂的影響外,使每樣樂器都有角色的細緻編曲也是重要因素。當然喜歡東京事變還因為他們的旋律性極高,部分曲目總有種讓人向前感,例如<閃光少女>。順帶一提東京事變的貝斯手龜田誠治,人稱師匠,曾替平井堅製作唱片。 在google 裡查了查雨天決行的意思,說是雨天照樣進行。今天也碰巧下雨,但如平常的外出走走,在阿 ...
早前在聆聽 Sokolov 的鋼琴演出時,發現到一首有趣的改編。巴赫的 e小調前奏曲編號 BWV 855a 原本的格局是右手和弦,左手保持8個16分音符一組的音串。後來這前奏曲在平均律經過一些改動再度登場。 (圖一:J.S. Bach, Prelude BWV855a from the Klavierbüchlein für Wilhelm Friedemann Bach, wikipedia) Alexander Siloti 將左手的音串調成由右手在高音部份演出,左手低音部份彈和弦。前奏曲由原本的 e 小調改成 b 小調。 (圖二:J.S. 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