再說一下聲部,之前巴赫的前奏曲可能比較嚇人,今天找來日本流行樂團東京事變的<雨天決行>來說一下。



敲擊、人聲獨奏及貝斯帶頭,然後再加入和聲,隨後再有鋼琴及結他,可以細心留意貝斯的節奏型態是一樣的。鋼琴敲擊性的和弦提供了一種音樂向前的動力,也可能是雨天的象徵。中段氣氛變得比較熱鬧,和聲也出現得多了,最後複歸平淡完結。因為各樂器大致都有固定的音型,所以能辨認各個聲部,如果每次聽此曲的時候,都只集中一種樂器,都可能是樂趣,也是一首歌的可聽性的元素。

事實上,一直都覺得東京事變的音樂都是很喧鬧很繽紛,充滿色彩。除了爵士樂的影響外,使每樣樂器都有角色的細緻編曲也是重要因素。當然喜歡東京事變還因為他們的旋律性極高,部分曲目總有種讓人向前感,例如<閃光少女>。順帶一提東京事變的貝斯手龜田誠治,人稱師匠,曾替平井堅製作唱片。

在google 裡查了查雨天決行的意思,說是雨天照樣進行。今天也碰巧下雨,但如平常的外出走走,在阿綠的帶領下看到了開滿山坡的花。原來從前沒發覺香港也會有花開得燦爛的地方。
窗外的樹木苔草翠生生的,在和煦的陽光下,上億隻綠色小手握着一顆顆耀眼的寶石,隨着微風不斷揮舞,引誘我飛往其中,親密地一一鑒賞。可惜,我被囚禁在這個虛華的水晶球裏,只能貼着玻璃貪婪地看,幻想終有一天,可以衝破樊籬,歸去。

阿綠





早前在聆聽 Sokolov 的鋼琴演出時,發現到一首有趣的改編。巴赫的 e小調前奏曲編號 BWV 855a 原本的格局是右手和弦,左手保持8個16分音符一組的音串。後來這前奏曲在平均律經過一些改動再度登場。


(圖一:J.S. Bach, Prelude BWV855a from the Klavierbüchlein für Wilhelm Friedemann Bach, wikipedia

Alexander Siloti 將左手的音串調成由右手在高音部份演出,左手低音部份彈和弦。前奏曲由原本的 e 小調改成 b 小調。



(圖二:J.S. Bach arr. Siloti, Prelude in B minor, measures 1-2, wikipedia)

而且維基說,Sokolov 的版本是帶有全曲重覆,是Emil Giles 加上去的,雖然 Siloti 本身應該也會在演奏時重覆。第一次是著重音串,第二次是則著重合弦最頂的音所連成的旋律。

由左右手交換,再到音串及和絃頂音的交換,只是小小的改動,就煉成一首動人的作品。當然也會有人說這又有甚麼可讚嘆的,不是的,能在別人想到前想到這樣做,就是讓人讚嘆的地方。這兩個改動說明了巴赫作品在兩種聲部都有很強的可聽性,而現今流行曲往往注重旋律,頂多還有低音及敲擊,這改編了的 BWV 855a 則示範了另一個觀賞角度,欣賞不同的聲部,在旋律以外其實還有其他有趣的事情在發生。

阿灰

NewerStories OlderStories 首頁